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與物流業最相關
熱詞與提及頻率
2次提及“物流”
2次提及“快遞”
2次提及“交通”
3次提及“流通”
2次提及“電商”
1次提及“公路”
1次提及“口岸”
1次提及“貨車通行”
4次提及“供應鏈”
1次提及“包裝綠色”
1次提及“無接觸配送”
3次提及“產業鏈供應鏈”
1次提及“線上線下”
1次提及“高速公路”
1次提及“港口”
1次提及“航空”
1次提及“國際物流”
1次提及“通關”
1次提及“網絡購物”
1次提及“跨境電商”
5次提及“減稅”
2次提及“降費”
3次提及“數字化”
1次提及“產業化”
2次提及“智能化”
7次提及“協同”
2次提及“轉型升級”
15次提及“高質量”
1次提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8次提及“實體經濟”
5次提及“服務業”
6次提及“制造業”
3次提及“供給側”
4次提及“結構性”
7次提及“鄉村振興”
4次提及“一帶一路”
1次提及“長江經濟帶”
1次提及“京津冀”
1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
1次提及“西部大開發”
2次提及“自由貿易港”
6次提及“城鎮化”
2020年,政府為物流業大環境發展做了哪些?
面對歷史罕見的沖擊,在“六穩”工作基礎上,明確提出“六!比蝿,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以保促穩、穩中求進。
實施階段性大規模減稅降費,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其中減免社保費1.7萬億元。
創新宏觀政策實施方式,對新增2萬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建立直達機制,省級財政加大資金下沉力度,共同為市縣基層落實惠企利民政策及時補充財力。
支持銀行定向增加貸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50%以上,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
對大企業復工復產加強“點對點”服務。經過艱苦努力,率先實現復工復產,經濟恢復好于預期,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3%,宏觀調控積累了新的經驗,以合理代價取得較大成效。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場主體也是為穩就業保民生。
多渠道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就業。新增市場主體恢復快速增長,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降到5.2%。線上辦公、網絡購物、無接觸配送等廣泛開展。大幅度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
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主要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幫助返鄉貧困勞動力再就業,努力穩住務工收入。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加強易返貧致貧人口監測和幫扶。年初剩余的551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及時處置一批重大金融風險隱患。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社會事業等領域改革。共建“一帶一路”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重大舉措陸續推出。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簽署。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保持增長。
大力促進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功組建首批國家實驗室。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廣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相關舉措。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城鄉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
加大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力度,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糧食實現增產,生豬產能加快恢復,鄉村建設穩步展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在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方面出臺一批新舉措。
當然,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清醒看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國內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環節,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居民消費仍受制約,投資增長后勁不足,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困難較多,穩就業壓力較大。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強。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防范化解金融等領域風險任務依然艱巨。生態環保任重道遠。
圖片
“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
過去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國內生產總值從不到70萬億元增加到超過100萬億元。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入,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
圖片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
著力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促進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物價水平保持總體平穩。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破除制約要素合理流動的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確保種源安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扎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全面完善產權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優化社會救助和慈善制度。